昨天那篇《》争议很大,但那些争议,恕我直言,实际上与我文章的内容没多大关联。
评论区直观地呈现了舆论场上的两极对立:一边是欢呼中国队在奥运会上“扬我国威”;另一边的态度,简而言之就是这“关我屁事”。我的文章刚好把两边都得罪了:前者反感我在胜利之际不合时宜地反思,后者则震惊我居然会去关注这些成败得失。
在我看来,这两种看似相反的态度,都把奥运奖牌政治化了,我们也没必要选边站,仿佛反感“举国体制”,就得把奖牌看作毫无意义,毕竟竞技体育自有其魅力。运动场上当然有输赢,我反对“唯金牌论”,但也不认为总结一下各项表现有什么不对,这两者本来就不矛盾。
我发现,我原本是想尽可能冷静地分析,但很多人似乎自动把我的文章看作是一种立场:只不过一类人觉得我在泼冷水(大概他们觉得已经够好了,没必要反思);另一类人则觉得我根本就不该关注奖牌,仿佛谁关注,谁就是相信了金牌是“为国争光”。
有时,同一句话会激发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:当我说到某些小项出了问题,表现欠佳时,一些人认为我借此批评“举国体制”,另一些人则揣测我的语气是“遗憾”中国队丢了金牌。然而,我其实只不过是就事论事而已。
我也知道,很多人或许只是看了个,也没耐心仔细看完这些分析。昨天这篇在百家号发出来,最高赞的两条评论,看来根本没理会我在说什么:
虽然我的分析是旨在冷静总结回顾,尤其是指出成功掩盖之下的一些问题,然而看这两条评论,仿佛就是看了奖牌榜之后沉浸在喜悦中,对他们来说,大概我写什么都一样,反正他们也听不进去。
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很多争议实际上与我文章内容无关,那只是人们纷纷表露自己对“奥运奖牌”这一话题的态度,而非具体针对我文中的哪些论述。真正争议的与其说是我的文章,不如说是这一话题本身。
也许对于这类在舆论场上两极对立的争议话题,最明智的办法是干脆别去碰,理客中的态度则可能遭遇两边的火力。但我始终觉得,我们不必在舆论场上选边站从数据层面做出一些分析判断,至少可以作为不同立场对话的基础,也是更进一步批评所需要的——如果你都不了解,那还怎么批评?
当然,也有人说我分析得不怎么样,“像是AI写的”,言下之意,这样的总结又有何难?看上去还不带感情。这样的批评看似是针对文章,其实是针对我,但读者无须理会我怎样,关键是文中的观点有没有价值,如果他能指出我文章到底哪个观点有问题,那就好了。
说实话,有时候我也对国内的舆论场有点灰心,往往越是争议性的热点话题,越是难以进行探讨,因为参与者裹挟的情绪太强烈,以至于技术性地讨论问题变得几乎不可能,人们也没耐心听你讲什么,只是凭直觉做出反应——简言之,人们的态度,在看过我的论述之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,仍然是原有的样子。
但我们不必只能这样的。